微信号:weixin111111
1、祭灶
在过年之前会有一个小年,小年的时候,大家会在灶台旁边贴上一些小对联,上面写着一些祈祷灶王爷上天之后能给家人美言的话。这个习俗在古代每家每户都会去做,古人更加追求吉祥,贴上对联的同时,还会摆上可口的饭菜。不过现在的人一般都省去了这个礼节,在小年这一天会做一桌可口的饭菜,包一包饺子,算是提前感受新年的喜悦。
2、扫房子
这项工作一般是在正月二十八九之前做完,古代人们一年到头在田里耕种,只有临近春节的这几天可以闲下来收拾家,所以便有了扫房子这个传统。在今天,这个习俗被保留了下来,过年前人们会把家从里到外的收拾一遍,各个地方都擦得干干净净的,以迎接新年的到来。
3、贴对联
在古代,大年三十的时候,挨家挨户在早晨就将对联贴好,还会在院子外面挂上两个红灯笼,以此来祈求吉祥。现在的人们很多都住居民楼,挂灯笼慢慢的就省去了,每家每户在新年来临之际都会换上新的对联,每当贴上对联家里的工作便告一段落。
4、放鞭炮、守岁
现在由于禁放烟花,在城市里几乎看不到放鞭炮的影子,在古代人们相传鞭炮声会吓走“年”,放鞭炮能保佑一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。守岁是说一家人大年三十晚上睡觉,直接到大年初一等待着春节的到来,守岁在古代还是比较常见的,对于现在的人来说,能看完春晚再睡就不容易了。
5、拜年
拜年倒是从古到今的保留下来了,大年初一父母带着孩子走街串巷,为朋友送去祝福的同时,也收获了团圆。
古代春节习俗主要是,贴年画,放鞭炮,守岁,祭祖,拜年,祭灶,闹社火,吃年夜饭,每一道饭菜的取名都会承载节日的气氛,也就是会取一些吉祥、平安字眼,有的人家也会在饺子里面放铜钱,饽饽里面放元宝,谁吃到了谁来年就多福多寿。
古代春节习俗有:
1、倒贴福字,辞旧迎新时,家家户户都把福字贴在屋门上。
2、贴春联,春节前夕,每家每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。
3、年夜饭,全家人在一起吃顿团圆饭是除夕的重要习俗。
4、压岁钱,除夕守岁之时,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,也叫压胜钱。
春节习俗围绕祭祝祈年为中心,以除旧布新、拜神祭祖、驱邪攘灾、祈求丰年等形式展开,内容丰富多彩,热闹喜庆,年味浓郁,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。
贴年红,即是贴春联、门神、年画、福字、横批、窗花等的统称,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,所以统称为“贴年红”。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,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,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,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。
掸扬尘、洗被褥、备年货等。
按中国人的习惯,每年一到腊月(农历十二月)就准备年货。除夕晚上,即使常年在外的人们此时也一定要赶回家团聚。古人(主要指汉族)团年,一般以吃年糕、饺子、糍粑、汤圆、荷包蛋、大肉九、全鱼、美酒、福橘、苹果、花生、瓜子、糖果、香茗及肴馔为主。
并伴有掸扬尘、洗被褥、备年货、贴春联、贴年画、贴剪纸、贴福字、点蜡烛、点旺火、放鞭炮、守岁、给压岁钱、拜年、走亲戚、上祖坟、逛花市、闹社火等众多活动,极尽天伦之乐。
古代春节习俗如下
二十三祭灶天,二十四写联对,二十五做豆腐,二十六割年肉,初一初二磕头儿,初三初四耍球儿,初五初六跳猴儿,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“神明”上天“述职”之时。是日起,家家户户大扫除,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,谓之“采囤”。
除夕前一二天,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粿品,以备过年之用。
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。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。饭后大人们给孩童、子女给父母上辈,分发“压岁钱”。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,米缸要填满米,灯火不能熄灭,以象征“岁岁有余”、“年年不断炊”的好兆
1. 穿青衣迎春2. 饮梅花酒/椒柏酒3. 食七菜粥4.食春盘/咬5.春剪彩绸为燕子,做头饰迎春
年夜饭,初一相互问候